《泰坦尼克号》影评

人与爱

被异性恋权力架构困扰的我,事实上被爱情标签所误,差点错过了泰坦尼克号。机缘巧合去看了才发现,泰坦尼克号是经典,的确是有理由的。对我来说,它关照了我在爱套的过程中反复提起的议题,这些议题也应该是每一种亲密关系(不仅是男女恋爱)都有可能会触及的通用范式。

Carl和Jack对Rose的”爱“,可以视为父权下男性的爱和女性作家笔下男性的爱的具象化。

Carl看似对Rose“宠溺”有加,但是实际上把她当成自己的所有物,这种宠溺是一种支配者对被支配者的炫耀与恩赐——我能给予你想要的一切,代价是你的自由,无论是人身还是心灵。刚出场的Rose,有无数精致细软和艺术画作傍身却仍显得愁容满面——Carl和他的爱,是金丝笼的一部分。有人说Rose不爱Carl是因为Carl不懂艺术——如果仅是如此,为什么Carl总是要打压Rose对艺术的热爱,如果不懂不感兴趣闭嘴不就行了,而不是无论在私下还是在外人面前总是否定Rose的对艺术的兴趣。这并不只是不懂的范畴,他希望驯化Rose,而Rose能明确感受到这种禁锢。

Rose承担着母亲对维持家族荣光的期望,艺术和随身众多的细软是她为数不多能够掌控,能够随心所欲地安排的范围。Rose对自己处境的认知明确的反映在她对画作的品味上——“抽象线条中是虚幻下的挣扎、扭曲”,而Carl并非只是小红书上有些人说的不懂艺术,而是一直在否定打压这一切,实际上也是在否定Rose本人。

有人也许会说那Rose和母亲就不该接受Carl的邀请,就应该自食其力——父权的鸡贼体现的淋漓尽致,折断你的翅膀,把你塞进牢笼,却还要怪你不会飞出禁锢。

在爱情越来越成为Carl们吞噬Rose们自由灵魂的血腥童话的时代,在这样的骗局正在越来越明确的指出的时候,思潮却杀了个回马枪。共情Carl的人,看到他对Rose所谓“宠溺”有加,却看不见他身上集合的父权特质大成——他享受基于权力的暴力:所以他会动手打Rose,所以他会用金钱衡量打点一切,会在Rose决定和Jack一起的时候恼羞成怒向他们开枪,会把与父母失散的孩子当成登船的砝码。Carl是典型的父权社会下的赢家,追捧他的人,是在维护父权的价值观牢笼。或许这也与当下压力渐增的社会经济环境有关,有钱有权稳固成为了衡量一切的标准,但是不要忘了Carl的结局——不与以权力为基础的暴力决裂,是迟早要成为这种父权黑洞吞噬的下一个对象的。

所以看完Rose的自我独白和Jack的初次出场,我就立刻能理解Rose对Jack的爱的来源——Jack是Rose从未接触过的另一个世界,是她打碎外界和自身加诸种种枷锁的契机。Rose和他在一起的时刻都很开心,或许是因为Jack懂艺术会玩会讨人欢心,又或许是Rose能在这些出逃时刻感受到成为自己的自由。Rose和Jack感情升温的过程,也是Rose明确自己内心的过程。如果说初见时Rose想要轻生是因为厌恶自己所不想要的一切,那么最终Rose放开Jack的手,是因为她下定决心面对,成为自己所需要面对的一切困难。

看的时候疯狂代入我的套学日记。随着电影情节的推进,我逐渐能理解泰坦尼克号作为爱情片被奉为经典的原因。它指向的议题,是在爱这种亲密关系中尊重、包容、支持和自我觉醒和成长的议题。在搞套的过程中,我对亲密关系的认识被大大颠覆过——朝夕相处的人就一定亲密吗?亲人、同学、朋友、师长,就一定是所有力量的来源吗?我想不是的,关键是共鸣、连接和共同记忆。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短短几天时间里Rose和Jack的爱能浓烈到愿意为对方放弃生命。我和桃仁虽只有赛博连接,但是在听套曲读采访看物料的过程中,我感受到那些从不敢在现生说出口的想法被理解,在一次次预测成功桃仁所思所想所为所感的过程中,我相信我对桃仁的理解绝不是不追星的人所理所当然的设想的那样,只是剪辑和人设的剪影。更重要的是,我的信念因此而明晰,我与模棱两可的立场决裂,我的人生因此而走上了一条从未设想的看似荆棘丛生的道路,哪怕这种信念与勇气的来源只有我知道,就像84年里,Jack的存在只有Rose知道一样。Jack对Rose的意义或许也是如此,所以我也认为BE是必然的刻骨铭心——爱的力量应当是超越所谓现实的Motivation,即便只有仅我可见的记忆。

三等舱那个快乐的夜晚之后,Jack去找Rose时,Rose拒绝了Jack,冲他喊但是你又不能拯救我,Jack很温柔的说,是的,能拯救你的只有你自己。我想这段对话是这种关系的真实写照,也再次印证了卡梅隆说的Jack必须死。Rose在那一瞬间前依旧抱有被拯救的惯性思维,而Jack的确从现实角度说不可能带她逃离这种窒息的贵族小姐生活。所以那一瞬间Rose意识到,自己实际上比自己想象中的要更强大,她应该决定自己的人生,而不是自认为束手无策从而真的不作抵抗;打碎枷锁当然有代价,而承担与否,取决于她的一念之差,所有一切,都得由Rose本人承担。所以这个故事的下半场必须没有Jack——观众们才能看到即便没有了Jack,Rose也依旧做到了make each day count,他们的感情,建立在他们都是独立个体的基础上。爱不是帮你解决问题,而是成为你前进的力量。于是这个话题,又转回到我的套生了。我当然知道很多事情是我独立去完成的,但我仍然要把功劳部分归功于套的原因是,他们在一个个我差点放弃的夜晚,成为了我继续前进的力量;就像Jack要求Rose发誓的never let go,成为了Rose在接下来的漫长人生里永不低头的动力。

有人说即便Jack没死,Jack和Rose的生活也会变得一地鸡毛——我真是不知道该说抱有如此想法的人狭隘还是该说压根没看懂电影,对卡梅隆用种种镜头和情节语言传递出来的信息直接无视了。他们从泰坦尼克号上浓缩的阶级固化的欧洲旧世界离开,去往北美,在20世纪初,这实属是一片大舞台。(插播一句,这种“主旋律”植入的实在是丝滑到让人难以反感了)。而Jack在一等舱的晚宴上毫不怯场,呛得Carl坐立不安;在逃生的过程里,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稳定的心态数次带着Rose脱离险境;Rose第一次抡斧头,Jack在水漫腰的情况下鼓励她先试试,安抚Rose,即便自己才是那个被锁的人;面对紧缩的铁栅栏门,Jack果断带领被困的人们抬椅子撞门;Rose发掘了毕加索莫奈的画,又很欣赏Jack,说明Jack的画技应当也十分惊艳。心态、智慧、情商、能力、果断、领导力,Rose回忆中的Jack,即便抛开恋人滤镜也是具备了诸多“成功人士”必备条件的人。Rose也绝对不是只会攀附男人的菟丝子,她学识的范围涵盖到佛洛依德,还早于世人具备欣赏毕加索和莫奈的艺术品味;在船上她是为数不多发现救生艇数量不足的人,并且坦率直接的找设计师求证;在找不到Jack手铐的钥匙的情况下,她砸碎玻璃取出斧头,在闪着电光的走廊毅然下水;她有明确的要发展自己力量的愿望,“Look at my hands, they should work!”。用美人来形容Rose实在是太过片面,她聪明、有学识、有才华,足够敏锐,又在遇到Jack以后拥有了追求自由的勇气。如果Jack和Rose一起登上北美大陆,两个如此有生命力、浪漫热烈又向往自由的人,又怎么会把生活过成一地鸡毛呢?

至于说Jack的爱变质,笑一笑算了。变质了两个人的性格也大概不是会一直浪费对方时间的类型,毕竟在最后时刻,他依旧在为Rose自我的人生着想。更何况Jack在把Rose推上木板以后就发现木板只能容纳一个人,而他了然的接受了最终的结局,把生的希望留给了Rose。

也许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在整体文化环境下来看,这种经典议题一直都以男女之间的异性恋爱情故事呈现。但我认为这不是唯一范式,希望以后能看到许多以其他身份,如女性之间的视角来展现爱与自我成长这类经典议题的作品。

在上海封城过后再来看泰坦尼克

上海封城的时候,就有人说在泰坦尼克号上头等舱与否没有意义。看完电影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。

泰坦尼克号的另一个标签是灾难片。经历过上海封城就能看到许多影子。看似庞大的官僚体系实则不堪一击 错误的处处传导是偶然联结成的必然。在命运的齿轮下似乎只有敏锐、具有一定知识和勇气的人才有可能逃出生天——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,这样的困境实在是太过残忍。如果把具备活下来的能力的人们视作精英的话,他们是否有可能做点什么让更多的人活下来?可能是一个关于大众和精英之间的话题,没想好,不会写(orz

最后,想说那个乐团。有人说是演奏到最后一刻的热爱与敬业,但是最开始在组织登上救生艇的过道旁演奏充满了黑色幽默。有点等待戈多的荒诞幽默,被轻视,被挪用,到最后构建之属于自己的世界。是一段不同的人看了就会有不同想法的人物情节设置。

重映的时候去看的,只能说经典不愧是经典!

Last updated